學者公布勞基法修法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增工作時數 心血管疾病與工作事故增加

2017 / 12 / 09


【外勞社記者黃秀娟十二月五日臺北報導】民進黨4日晚間以人數優勢強行初審通過《勞基法》草案,送院會朝野協商;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和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5日上午舉行聯合記者會,公布《勞基法》修法勞工健康風險評估報告,學者依據多份國際研究報告指出,勞基法修惡,對於勞工健康風險的影響,絕對不只有過勞而已,輪班間隔縮短、連續工作日數增加或是密集工作型態,都會造成工作事故發生的風險增加。

 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鄭雅文指出,執政黨昨晚強行初審通過勞基法修法的行徑不正義,不僅缺乏理性討論,更完全違背勞動精神,尤其令人遺憾的是,更未看到執政黨官員認真評估勞基法修法可能帶來的健康衝擊,只宣稱「過勞預防條款」就可解決過勞問題。

  修法時應顧及健康衝擊,關乎公眾安全應有評估

  值得注意的是,在研究報告中,不論是輪班間隔縮短、連續工作日數增加或是密集工作型態,都可發現會造成工作事故發生的風險增加,考量在此次修法的主要訴求對象─有急單需求的中小企業、高工作事故風險的製造業、醫療與運輸等是關乎公眾安全的安全敏感產業,行政機關不應在毫無任何健康風險評估之下,貿然修法。

 《勞基法》修正案僅勞動部曾提出評估報告,該報告中並未提及健康風險問題。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所長陳保中、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劉曦宸等6人花了2天時間蒐集各國對工時與健康相關研究,完成這份修法健康風險評估報告。

  針對修正勞基法第34條,輪班間距縮短為8小時;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劉曦宸指出,對於輪班間隔縮短為8小時,根據整理的11份研究報告發現,若輪班間隔未達11小時,勞工將增加過勞、肌肉骨骼疾病、睡眠與疲倦問題及工作、家庭失衡等,也會提高請病假跟工作事故發生機率。 另份2014台灣研究報告指出,在睡眠不足6小時的情況下,罹患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分別為睡眠充足者的3倍及3.3倍。

  針對修正勞基法第24條、第36條:休息日加班工資核實計算、鬆綁「七休一」原則;參考國際8份研究報告發現,未能正常周休或連續工作6天以上,將造成頸動脈硬化及惡化、肥胖、血脂異常、代謝症候群、工作事故風險增加,並有1.4~1.9倍的風險罹患頸肩背的肌肉骨骼疾患,還會引起工作生活回饋失衡的心理壓力問題。

  勞工連續上班6天以上,引起工作生活失衡問題

  修正勞基法第32條:每月加班上限增加至54小時,3個月加班總工時138小時為上限;根據許多國際研究指出,每日平均工時超過11小時者,相較於每日工作7-9小時者,有2.9倍的急性心肌梗塞風險,一周工時達60小時以上者,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又根據美國研究指出,若一周工時超過66小時者,工作事故的風險達1.88倍。

 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、台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皓陽指出,《勞基法》是為了勞工而設立,修法應該要有更多的科學數據做為參考。

  台灣職業安全衛生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,此次修法漠視對勞工身心健康的衝擊,「彈性」只是為了雇主需求、要勞工加班的藉口,她呼籲《勞基法》的修法能回歸理性的科學對話,勞動部政策制定的過程,不能以犧牲勞動者的健康安全作為產業發展的墊腳石。

資料來源~外籍勞工通訊社